产业持续发展汇总十篇-9游会

产业持续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13 11:07:50

产业持续发展

产业持续发展篇(1)

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内涵的阐释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9游会的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9游会的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产业持续发展篇(2)

新疆是我国西北边陲重地,长期以来国家都十分重视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棉花产业是新疆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现主要就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新疆政府制定了“一黑一白”经济发展战略,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一发展战略中的“黑”指的是石油,而“白”则指的是棉花,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新疆的棉花生产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目前,新疆地区已经建成了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以及国内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棉花产业呈现持续高产及稳定发展的趋势,成为新疆经济的重要支柱,新疆的棉花产业成为国家棉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的纺织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人类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棉花是棉纺织物生产的重要原材料,近年来我国的纺织行业正在快速发展,这极大地推动了棉花产业的发展。现阶段,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的耕地面积正在不断减少,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需求,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的棉区重要的生产目标是扩大粮食生产规模,保证国家粮食产量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这几个区域棉植面积及规模,而新疆地区的棉花生产依然处于稳定增长的趋势,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新疆地区都是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区域,承担着国家棉花供给的重要任务。新疆地区对于棉花生长而言具有十分明显的自然条件优势,适合多种类型的优质原棉生长,而且产量、品质都较高,加上国家的大力扶持,目前已经完成棉花基地建设,拥有大量的先进技术及高级人才。但是,总体来说还存在着区域化、专业化及规模化生产水平较低,缺乏完善的区域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以及技术集成体系,棉农素质参差不齐,技术推广及服务体系相对比较薄弱等生产问题。而在市场流通过程中还存在着产业链各个环节联系不够紧密,相关技术与标准之间的对接存在问题,缺乏完善的产业链标准体系及技术体系等问题。此外,棉花市场价格波动比较频繁严重影响了棉农、棉纺企业的经济效益,加上棉花的购销主要依靠传统的购销方式,因此棉花流通的成本相对较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疆地区棉花产业的发展。

二、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为了促进区域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应重视以下问题。一是新疆地区棉花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始终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应做好引导工作,行业内部发展态势较好的企业应做好带动工作,重视新技术的创新推广工作,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综合性的棉花产业链体系。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对棉花产业的支持力度,完善当前的企业与棉农利益分配机制,缓解企业与棉农之间的利益矛盾,真正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二是应重视区域品牌战略的实施,在棉花种植的区域布局中,做好布局优化工作,按照各个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生产管理水平,将不同纤维类型及生产质量的品种进行合理的布局,形成优势产区,构建专用棉区域生产带,重视品牌效应的重要作用,扩大新疆地区专用棉的影响范围。三是为了有效提高新疆地区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建立完善的标准及管理体系,保证棉花品种的选育质量,做好原棉生产、加工过程及棉花产区生态环境的监控工作,提高原棉的加工质量。此外,棉花产业基地相关管理人员还应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为区域标准及管理体系的贯彻落实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做到棉花生产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控,真正提高原棉产业的竞争力,促进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

三、结语

新疆地区是我国西北边陲重地,地区的稳定关系着国家的安全,长期以来国家都十分重视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问题,棉花产业作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简单就新疆地区棉花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简单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仅对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韩根.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2(14):8343-8344.

产业持续发展篇(3)

一、20*年烤烟生产工作的简要回顾

20*年,是新一届乡政府组成的第一年,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之年。一年来,我乡紧紧围绕“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的烟叶生产工作方针,以“控制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为重点,克服了历史上罕见的低温冻害、阴雨寡照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采取合理轮作、突出规模、连片种植、科学烘烤等措施,加大烟区水利设施和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村建设步伐、严格执行入户预检、做好收购前的服务等有力措施,实现了烤烟生产的长足发展。20*年,全乡种植烤烟5000亩,种植户数807户,占全乡农户数的40%。20*年交售烤烟715.4吨,上等烟叶比例达88.6%,已圆满完成烤烟交售任务,烟叶交售总收入940.7万元,比2007年增加350万元,烤烟平均价格为13.9元。烤烟种植户平均收入11822.9元,是我乡种植烤烟几年来户均收入最高的一年。完成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5件,其中烟区小水坝5个,烟区水窖150个。

同志们,20*年的烟叶生产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广大烟农的辛勤劳动,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烤烟生产计划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全乡的烤烟生产仍存在着育苗水平不高、中耕管理措施还不完全到位、烘烤技术还不成熟等问题。这些问题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明年烤烟生产工作中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围绕目标,落实措施,为完成2009年烟叶生产暨基础建设任务而努力

(一)提高认识,增强信心,努力开创烤烟生产新局面。

一是统一思想,进一步深化对烤烟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我乡是农业乡,烟草种植业在全乡经济总收入中占33%。是推进农业发展、保障农村稳定、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事关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烤烟产业的发展,事关全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必须做到思想上决不动摇,精力上决不松懈,投入上决不减弱。要始终把烤烟生产工作作为全乡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作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措施来落实,从提高烟叶质量入手,狠抓科技兴烟、质量强烟,进一步优化管理,提高服务,使烤烟生产稳步发展。二是严格执行“双控”政策,加强合同管理

2009年,县政府下达我乡的烤烟种植面积为5500亩,比20*年增加500亩。指令性指标14090担,出口备货1650担,总收购量15740担,这是在县政府贯彻落实“严格控制、适度从紧”总体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各乡镇实际作出的决策,我乡烤烟工作任重而道远。各村委会要牢固树立烟叶可持续发展观念,防止盲目乐观,盲目发展的倾向,坚持以质量求发展,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双控”政策,巩固“双控”成果。继续加强计划管理,坚持按合同收购,认真组织合同签订工作。一定要把合同签订作为控制总量、稳定规模的根本措施认真加以落实。要按照规范化程序,加强合同签订和执行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切实合同签订中的盲点,堵住合同签订中的漏洞。在此基础上,严格按合同签订数量安排生产,做到面积、供苗、物资发放、移栽株数与约定单产和收购数量相一致。各村委会不得以防备灾害为借口随意扩大种植面积。在控得住的同时,必须做到稳得住。面积是实现目标的基础,各村委会要做好对烟农诚信度、劳动力、土地面积、生产管理水平等因素的调查,合理安排合同签订,确保下达的烤烟面积不滑坡,做到下达一亩、种足一亩、丰收一亩,确保指令性收购计划圆满完成。

三是千方百计落实各项科技措施,全面提高烤烟生产水平。强化科技种烟是实现今年烤烟生产目标的关键,在科技种烟上要坚决实行规范化栽培技术,提高单产、提高效益。要立足各村委会的资源优势,在轮作、深耕深翻、高起垄、育苗、移栽、揭膜、提沟、培土、封顶、留叶、采收、烘烤、扎把等关键技术环节上下功夫。各联系组干部、烟站职工、乡级科技人员和乡土人才资源,深入村寨,深入农户,深入烟地,抓点示范,现场培训,技术上门,确保新技术在烟区得到全面普及和推广,提高科技种烟水平,实现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四是加大烤烟政策的宣传落实,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在烤烟生产发展中,政策是调动烟农积极性的关键。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和教训,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抓好烟农种植积极性和村组工作积极性的有利因素,在各项奖励激励机制上下功夫。让对烤烟生产有贡献的村组和个人得到实惠,切实调动村组干部的积极性。

五是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确保工作落实。今年烤烟目标任务能否现实,干部作风是决定因素。近年来干部作风确实有了很大的转变,但还有差距。我们要以抓干部作风为突破口,推进烤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弘扬“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求真务实,深入村寨、烟地,农户,提供服务。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和岗位责任制,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严处作风漂浮、工作不实、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行为,确保烤烟生产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把握机遇,狠抓落实,全力推进烟叶生产暨基础设施和现代烟草农业设施建设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今后烤烟产业的主题,也是新形式下烤烟产业最明显的标志。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抓住机遇,牢固树立现代烟草农业的观念,按照“打牢一个基础,努力现实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总体要求,使全乡烤烟产业在更高的平台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村委会配合、各站所协调合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抓好现代烟草的各项体系建设。

产业持续发展篇(4)

多年来,农五师通过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实行住房商品化和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了住宅投资和住宅建设的持续高速增长,推动了房地产业的稳定发展。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房地产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二是土地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放搞活,企业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后,房屋拆迁安置补偿难度较大。三是房地产企业开发行为尚待规范。个别开发商为争抢工期,在前期基建手续不全的情况下,擅自开工,给安全生产带来了诸多隐患。四是在房屋经营销售过程中,一些企业做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在社会上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五是房地产二级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放,存在交易手续繁多、渠道不畅、门槛过高、老百姓对相关政策不了解等问题,相关配套政策和专业机构有待健全。六是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需进一步提高,须减少不必要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为房地产开发建设尽可能多地争取工期。

这些已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房屋拆迁和商品房销售中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容易引起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房地产秩序综合检查。联合房产、土地、工商、物价等部门,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查处未办理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等违法行为;从严治理虚假广告、中介不规范、物业管理混乱、收费不合理以及商品房销(预)售中虚报房屋面积、销售不规范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严把市场准入关,依法淘汰一批信誉差、经营行为不规范的企业,进一步规范房地产经营、中介等主体市场行为,努力改善消费环境。

二、建立企业信誉档案。要求各房地产企业建立客户服务中心,认真受理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群众举报投诉案件,切实起到协调监督企业经营行为的作用。客户服务中心必须由企业主要领导直接负责,不能虚设。客户服务中心根据群众投诉及解决投诉的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受理投诉的企业、投诉的问题及处理的情况。

三、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介企业中开展“放心房”、“放心中介”承诺活动,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参与,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销售人员的素质,规范销售行为,培育企业信用。大力扶持好企业,形成诚实、守信的市场氛围。提高企业的自律意识,使老百姓真正能够放心买房,切实改进住宅产品在公众中的形象。

产业持续发展篇(5)

    一、我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也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创造了相当不错的条件,但由于受高额财政收入的诱惑,一些地方政府对房地产高速增长目标过分追求,却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加上房地产企业本身对利润的盲目追求,结果造成了大量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违背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主要表现为:

    (一)结构性矛盾和生态环境问题。

    1.开发失控,无序开发,导致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优势区位的过度竞争:因为土地的供给弹性较小甚至是没有,使得土地的开发受到供给总量的限制,存在着对优势区位的竞争。由于全部的土地需求压力集中指向有限面积的精华土地之上,致使一些可更新资源从一些最适宜的土地上消失,这会给余下的生产可更新资源的土地产生更大的压力;地区优势的片面发挥:由于我国资源和产品价格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一些地区重工轻农,以牺牲农业、占用耕地去追求经济发展。

2.结构性矛盾突出,空置率比较高。大多数房地产投资者不能根据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要来加快结构的调整,既考虑富裕的阶层,也考虑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阶层等多方面需要。在目前国内房地产业全面启动的高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企业也在迅速扩张,但这种房地产企业的结构性缺陷,尽管可以使投资者获得一些短期利益,但从长期来看,却会给行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3.房地产企业大量短期行为,对生态资源造成极大破坏。我国房地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开发企业数量多而规模小,企业规模小,不但没有充足的资金与技术来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而且在观念与管理水平上也往往局限于眼前利益。这种经营方式不可避免的导致大量短期行为,从而出现外部不经济现象,具体表现在:开发区的盲目设置使大片的森林和耕地被砍伐和占用,一些开发商甚至无视城市规划,违章建设;一些开发商为削减成本,往往采用耗能大、质量低劣的产品,甚至是偷工减料。结果是许多建筑物建成后,有害物质超标,建筑质量、污水和垃圾处理率不达标等,破坏了生态环境。

    (二)、政策法规不健全引发的道德风险。

    1.土地批租制度不健全带来的弊端。

    我国的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开发商和业主仅仅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享有土地的使用权。由于土地批租制度的不统一,使得房地产企业在取得土地方面几乎谈不上公平。特别是相当多的国有企业在改制转型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国有土地处置问题,由于政策规定甚至是经办人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职工的安置和补偿得不到妥善处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另一方面那些有实力、资质好、讲诚信的房地产企业因为没有拉关系、套近乎上花“足”功夫而失去获得项目开发和土地储备的机会。这种状况严重波及到整个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住房制度改革中的寻租和腐败现象。

    在我国实行的一系列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像福利分房制度和扶贫解困房的审批、城市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对原居民以及郊区农民的拆迁、安置和补偿等各种环节,由于制度的不健全,操作不透明,也是产生腐败的温床。如在公房出售过程中,一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采取对人不对事的暗箱操作方式,甚至公然制定一些与国家法律与政策相悖的土政策。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造成更大程度上的社会不公,同时也使得房地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受到制约。

    3.房地产企业在进行房地产交易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增多。

因为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房地产商为经济效益,往往不顾住户的利益,有的不按城市规划规范,楼群密度过大,使住房的生活空间受到影响;有的面积“缺斤少两”,从中盘剥消费者;有的“粗制滥造”,安全隐患四伏。诸如此类的不规范或欺诈行为,却无人过问,这使得一方面政府部门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地监督和约束,而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的错误行为也得不到及时的纠正,相应的责任得不到追究。所有这些,都是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二、实现我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一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产业持续发展篇(6)

中图分类号:u41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245-01

引言: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是可再生资源。林业可持续发展应该立足于整体,将森林生态系统在自然和社会系统中的功能维护作为中心内容,通过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来为社会提供可持续的服务。所以,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社会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概念

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思想最早起源于生态学,主要是在林业和渔业中广泛应用,就是指在资源不被破坏的状态下,怎么样能够恰当的收取整体资源的其中的一部分,并且逐渐新生的资源数量能够弥补所收取的数量。因此,可以说,可持续产量是其主要内涵。

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三个层面的理论内涵,分别是:

(1)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可持续发展又能反作用于经济增长,能够对经济增长起鼓励作用,并且能够保持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来源。但是,在经济不断增长中,应该积极鼓励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提升经济效益以及资源利用率。

(2)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是特殊的社会资产,并且具有有限性。因此,发展必须要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已经遭到破坏的环境必须要采取改善措施,保证其能够更好的为发展进行服务。

(3)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目的,促进人类社会能够得到全面性的进步,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保障公平性,只有社会处于公平的状态,才能够稳定发展,并且得到全面的发展。其次,还要对社会的整体结构以及功能进行综合考虑,找出适合整体的最佳发展。

1.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林业可持续发展实际上从森林生态系统在生命支持系统中的整体作用出发的,将森林生态系统在自然和社会系统中的功能维护作为核心内容,利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来为社会提供可持续服务,而不是单单指某一种物质产品。这种维护生态系统的功能,不只是索取森林资源使用价值的前提与基础,更能保障由森林资源使用价值所体现出的经济效益能够持续,同时也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的根本。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1)区域的经济实力:主要是包含资源、能源、资金以及信息等实用性效率、效益以及增长率、地区的人平均年收入、资源储量以及资本可替代性。

(2)区域社会综合实力:区域的社会综合实力主要包含区域的人口容量状况、居民素质水平、公共意识形态、文化道德水准以及生活方式等。

(3)生态支持能力:生态支持能力包含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资源承载力以及资源环境等。

二、重点林业带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2.1 以林种的主导功能目标,进行森林资源结构调整

森林资源结构的调整是一项长期、复杂并且工作量较大的工程,但是如果采取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技术也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

2.1.1 深入开展森林分类经营

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区应该严格区分开,生态公益林应该交由政府进行统一组织管理或者是委托相关林业企业来进行经营,而需要的资金需求要由政府进行统筹解决,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吸收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从而将生态效益发挥到最大。商品林是依据市场配置的相关要求按照基础性产业来进行管理,政府也要适时给予支持,并且还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尽最大可能的发挥经济效益。

2.1.2 按各林种的主导功能定向培育森林

林业的生态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兼容性,通常具有多种生态功能,但是都有一个主导功能,根据林分的主导功能的差异性,因此所需的林分结构也具有差性。我国要想实现重点林业产业带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根据我国林业产业带的实际状况来制定各林种定向培养的目标以及林分结构,应该合理兼顾木材生产,实施生态性采伐。

2.1.3 区划森林经营固定小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借助3s技术进行区划固定的小班,对林分结构和林种所需要的林分结构之间的差距进行具体分析,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森林经营措施,以此用来指导森林经营活动,从而将失调的林分结构调整到最佳状态。

同时,以建立长期固定小班的森林资源档案的方式,来为各级森林经营以及资源管理部门的生产建设活动提供基础性材料和依据。

2.2 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2.2.1 以林业龙头企业其带动作用,加快林业产业建设

为了更好地提高重点林业产业带持续发展的能力,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林业培育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保障,以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精深加工作为突破口,以林业龙头企业起带动作用,积极地对第一产业进行调整优化,而全面性的提升第二产业,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并且要向着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方向前进。同时,再科学、合理的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之上,要加强对于龙头企业的扶持,尤其是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建立健全市场体系,促进林业产业化经营。

2.2.2 以基地建设为主体,加快资源培育

要牢牢把握住国家、省、市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最佳时机,将资源培育作为重点,加大力度建设好五大基地:即指以湿地松、杉树、楠竹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和桉树以及楠竹等为主要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将油茶作为主要的名优特新经济林基地;将杉木、松树等优良林木为主,以杜鹃花和富贵子等花卉品种为主的花卉草木基地。而作为重点建设基地的主要有:以厚朴和杜仲等药材的木本药材基地和以竹笋、香菇为主的森林绿色食品基地。

2.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林业工作的执行力

在重点林业产业带的可持续发展中,人才是其关键的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至少要加强三支队伍建设。

(1)第一支队伍就是林业的科研技术人员队伍。在重点林业产业带可持续发展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目前我国的重点林业产业带持续发展的科技含量较低,为了改善目前的状况,首先应该充分利用林业科研技术部的专业人才,加强对于林业的病虫害防治以及资源监测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其次,应该积极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积极合作,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合作攻关。最后,相关的科技人员应该积极地开展好林业科技的推广工作,促进优良品种和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得到良好的运用。

(2)第二只队伍指的是管理队伍。对于重点林业产业带可持续发展来说,管理往往能够出很大的经济效益,林业的主管部门以及管理队伍在政策咨询、资源管护、林政执法、生产组织、科技推广以及协调服务等方面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同时对于相关的管理人员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尤其是相关行政人员必须要具备服务意识,要本着为林农服务,为企业服务的思想不断地改进办事风格以及管理方式,从而来提高工作效率。

(3)第三支队伍就是指生产队伍:在提高重点林业产业带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中,生产第一线是科学技术程度进行转化的第一现场,各种科学技术的应用都不能与第一线的生产工作人员脱离。所以,可以说生产一线的人员和相关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应该严格的按照执业资格证制度进行,从而确保生产队伍具有较高的技能和素质。

结语

本文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林i的可持续发展都做了深刻的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的保障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提高我国重点林业产业带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费本华,樊宝敏.中国现代林业建设及其产业发展浅析[j].世界林业研究,2007,05:27-32.

产业持续发展篇(7)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但是这种抽象的环境意识概念太模糊,一般的平台老百姓很难理解和实行。那么,林业生产就可以成为一种将其物质化的媒介,通过林业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的过程,让人们了解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途径与意义,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2、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进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不仅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同时治理和恢复方面也是发展的有序有力。有效的遏制了环境恶化的步伐和速度。虽然说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革命尚未成功,我们的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依旧需要加强。如果不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的力度,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后果不堪设想。只有努力改善好生态环境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林业产业,作为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不仅对生态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实现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3、通过林业生产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

优化能源结构的关键是利用可再生能源来替代不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应当优化用能结构和企业布局,推进有利于节能的行业结构调整,引导和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限制高能耗投资项目。比如说,新开发或者是新规划的住宅区、商业区或者是旅游区,都可以进行风力发电,将道路两边的传统路灯换成顶端可进行风力发电的装置,也可以变成是太阳能发电。这从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煤炭等资料的消耗,也给大气污染排放减轻了负担。另外一个方面,政府应该有计划的把一些老旧的没有发展的老式企业进行淘汰或者是重组,比如说锅炉厂,纺织厂等等。鼓励利用余热、余压、垃圾、农作物秸秆和低热值废弃物生产电力、热力;鼓励、支持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的产业和产品。

二、基于林业生态考虑的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策略

1、加强科技在林业生产中的运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肯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同时,任何产业的发展也与科学技术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持,在林业的生产过程中要加大科技的投入。人才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林业生产若缺乏人才,其发展步伐便会止步不前。科技科技人员要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如技术承包,技术转让,等途径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坚持科技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

2、实行退耕还林制度,合理采伐

由于人们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大面积的滥砍滥伐,一味的向大自然进行索取。导致土地沙漠化趋势加重,泥石流,山洪爆发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要想林业产业能够继续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改变这一现象。因此,大力实行退耕还林制度是当下发展林业的当务之急。同时,在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要进行合理采伐,从而有效的减轻生态环境的破坏。退耕还林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森林的覆盖率,扩大林业的总体面积,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除此之外,在取得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可以直接的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从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所以说,要想林业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有效的实施退耕还林制度,合理的进行林业采伐工作。

3、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山区地带

森林资源管护在机制建立方面可以从健全森林法制、加强林区管理。而我国林业尚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90%的林区面积都是在偏远的山区地带,就是在这贫穷而又落后的地区却也是我国森林生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不仅经济比较落后,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也是有限的。所以,林业管理部门应该要加强林业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工作,以此来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特别是偏远的山区,一定要落实好宣传工作,通过广播,报纸或者是书刊等方式进行基层的宣传工作,让与林业进行最直接接触的普通老百姓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相关法律在制定的过程中药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的力度。让人们在生活中学习到林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带领大家爱护植被,保护森林。

4、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要做到自然保护

生态环境是一个大的环境。这其中,不仅包括了人类的生存,还包括了生物物种和非生物因素等等一起组成的。所以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生产环境。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自然保护。这里所说的自然保护,就是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自然资源,让自然资源一直处于一个可循环利用的状态,人们通过合理有序的可持续利用来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还有加强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大力建设和保护工作,珍惜稀有物种并对其保护,从而使林业生态处于一个平稳向前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人们开始对传统的林业经营思想和模式进行了思考,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从单纯的为了木材的取得而进行的林业建设,转变到对整个生态大系统的建设中,先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而后逐渐演化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林业的大力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方向,这也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最有利的结合,从而实现双赢的结局。

作者:刘建荣 单位: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

参考文献:

产业持续发展篇(8)

林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良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引下,建设有益于生态与环保效益型林业,进行林业合理规范的规划势在必行,将林业产业建设成为具有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的健康产业,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造林树种选择是关键

林业产业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的林业规划中,对于树种的选择主要靠实际的需要,并结合造林位置的地理信息、环境状况与树种本身具有的特点。在规划设计中,树种选择直接会影响林业规划的有效性,造林规划要以本地自有的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根据造林位置的地理特征来选择合适的树种,设计有利于地区林业发展的生态体系结构库,以此对种植树木的坡度、土壤类型与土层厚度等环境信息统筹兼顾,进行合理有效的优化分析,选择最适宜的种植方式。

2强化组织能力,做好教育宣传

现阶段,林业规划设计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加强林区周围农牧民的林业保护意识,相关组织机构的各级领导干部需将林业管理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对待,要时刻督促、落实每一项工作,结合林业资源的相关保护策略开展林业知识宣传教育,加强林业知识的宣传工作,有助于加强牧民对林业的保护意识。也可建立专业的管理机构,切实做好每一项基本工作,相关管理机构也要加强对企业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加强学习,提高员工对林业管理的认识,有助于职工科学合理保护森林资源,为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良好的管理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完善我国关于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3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促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转变的是变粗放式管理为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为此,需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在林业管理的规划策划中,可以充分借鉴国外一些先进技术或者其他领域管理的成功经验,将计算机、网络、gps、gis以及遥感等技术用到现代林业的规划管理工作之中,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为干预打好基础,使林业规划的管理工作更容易开展。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且还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林业的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利用现代技术,完善林业产业机制,建立林业新时代体系,利用科学化的技术核心为我国的林业发展翻开新的一页。

4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效率

众所周知,优良的设备是开展一切林业规划管理工作的基础保障。为促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加大资金投入的很有必要,同时也需购买优良设备,强化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久之,工作进度必定会得以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也必定会呈正比增长。此外,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也为工职工传达了一个信念——国家更加重视林业产业的建设,这样也有助于职工更安心地工作,为职工未来更好地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5利用好造林技术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促使下,林业资源问题也被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而造林技术相对于其他技术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究其原因是因为造林技术影响的是一片森林,森林影响的是整个林业资源,整个社会环境,因此,利用好造林技术有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技术人员在研究造林技术时要秉承着仔细、认真的态度,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土地特点,培育出适合本地区土地种植的树苗。造林技术也不能单纯地使用在造林上面,同时需结合乡镇的林业规划设计加以使用。林业规划技术要符合整个大纲提出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完成林业规划工作。

6加强调查部门的系统化建设

对于林业体系调查来说,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所以导致很多调查部门在进行相关调查的时候效率低下。对此,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下大力度加强对林业调查部门的系统化建设,从完善林业的调查关联的体制入手,通过不断地改革与探索,来实现林业的系统化工作。如在林业的调查部门内部,要建立分工明确的管理体系,省市、县、乡镇等不同级别的单位要分别建立对应的调查部门,对调查工作进行分类与细化,并且在要调查、规划与设计部门之间建立紧密的联动关系,根据调查方式的不同,对调查的模式也要进行对应的改进,从而提高调查规划设计整体水平。

7加强对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法律监督

林业资源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目前在我国,林业调查规划还不够明确与成熟,并且缺乏相应的法律监管,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没有对相关部门的行为进行统一有效的法律规范,导致其工作随意性较大。林业规划工作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林地的归属权问题,一旦失去法律的监管,很容易导致不同单位间纠纷情况的产生,进而使林业规划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因此,为促进林业规划工作更加规模化,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法律监督势在必行,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调查规划职工以及相关部门管理,严格要求;促进林业规划工作顺利展开,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严格处理林业规划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切实保障林业产业整体利益。在事物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林业规划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科学管理理念为指导,促使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踏入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处处发挥林业产业的价值。当然,不管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的影响,都需要管理者或管理部门摒弃陈旧与单一的管理理念,要努力将林业的规划设计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提高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把林业规划工作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地位提升到核心位置上来。最终为推动林业规划设计各个方面的科学发展,为推动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作者:徐焱君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慕桂霞.关于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林业发展的理性思考[j].今日中国论坛,2013.

[2]周桂林.经济转型中林业资源管理法规的价值考量与实证分析:以黑龙江省伊春市林权制改革为例[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12):3601-3604.

[3]王丽娟,张俊芬.干旱地区罐式覆膜造林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03(5).

[4]郝欣宇,巩玮琦.林业规划设计与调查方法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3).

产业持续发展篇(9)

各地区、有关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切实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来重视,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重要任务来部署,作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点方面来推进。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责任重大。希望龙头企业始终牢记为农服务的基本宗旨,全面强化产业链建设,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壮大自身实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发挥更大作用。

一要主动适应市场竞争加剧的新形势,走集群发展之路,进一步把企业做大做强。虽然我国龙头企业发展已有长足进步,但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面对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加剧的新形势,龙头企业只有加强联合与合作,走集团化、集群化的发展道路,才能赢得先机、掌握主动。要积极整合资源要素,开展兼并重组和跨区域经营,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尽快培育出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要切实加强协调配合,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和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形成功能互补、分工协作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要主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需求,走品牌发展之路,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和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只有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才能凭优立足、以质取胜。要加强对市场的预测分析和研究,优化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尽快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优势品牌。要牢固树立质量安全意识,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加强生产全过程管理,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产业持续发展篇(10)

一、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态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能够发挥资源共享效应,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其发展主要体现在三种形态上:1、空间集群。主要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扎堆”在某个较小区域内,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水平不高。2、专业集群。区域内出现大量的配套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协作网络、中介服务体系和区域产业链基本形成,区域品牌初步树立。3、系统集群。专业生产的系统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融入全球生产体系,并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

二、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主要模式

1、自然资源带动型

是指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特点,生产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的产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福建安溪县围绕茶叶产业,构建一个以茶叶加工销售为主体、以“铁观音”茶叶为龙头,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服务为一体的茶业加工产业集群,年产乌龙茶3万多吨,产值达10多亿元。

2、核心企业带动型

是指一个处于核心地位的大企业,凭借自身雄厚的j9九游会的技术支持和强大的品牌优势,带动周围的众多相关中小企业,为其加工、制造某种产品的零部件或配件,同时又完成相对独立的生产运作,取得自身的发展。湖北十堰市围绕汽车产业,形成了一个配套生产基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

3、商业模式带动型

是指众多相对独立的中小企业由于产品相同或相近,聚集在一起,紧密合作,共同创造和拓展市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浙江的义乌以小商品为中心,围绕小商品开拓国际市场并把义乌打造成世界的小商品集散中心,集生产、销售、贸易于一体,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繁荣。

4、产业园区带动型

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依据区位特定优势、产业关联、文化传统及资源配置市场等因素,以产业园区建设为基础,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向划定的区域集中,形成产业集群。江苏常州市根据产业优势,在横林规划了地板工业园,吸引强化木地板生产企业入园,形成了木地板产业集群,入园企业200多家,年生产能力超过了1.5亿平方米,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5%左右,成为全国强化木地板行业的龙头。

三、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面临的困境

1、品牌建设的困境

通过强有力的品牌建设来控制全球市场,是当今著名企业的制胜法宝,而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以加工生产为主,现有的品牌建设仅限于区域品牌如大唐袜业,和企业品牌如宁波的雅戈尔等,像意大利中小企业的统一品牌、分散生产的形式在我国基本上处于空白。

2、核心竞争力的困境

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集中在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有关的产业,对企业规模、技术、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都不高,进入门槛低,产品档次低,企业起点低、规模偏小,产业集群难以具备核心竞争力。

3、技术创新的困境

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以传统产业为主,技术简单。电子机械等技术含量高的行业的企业多以组装为主,研发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的创新机制和创新意识,产、学、研一体化程度低,存在着“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

4、无序竞争的困境

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中,同类产品的市场细分特征不明显,区域间的产业结构以及集群内部各企业的产品结构严重趋同,产业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发和加剧同业间的无序竞争与过度竞争,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5、资源短缺的困境

资源短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普遍问题,已开始严重制约依赖资源的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空间。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工业用地已近乎枯竭,土地价格暴涨;水、电、煤、运紧张,无法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如浙江绍兴的土地最多只够5年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其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人力资源匮乏,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应对措施

1、制定产业集群国家竞争战略和政策

政府应将产业集群上升为国家经济战略。要把培育跨国企业和培育产业集群参与国际竞争作为两个同等重要的战略加以实施。将产业集群政策上升为与区域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科技政策等同的水平上。制定完整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和科学的系统的产业集群促进政策体系。

2、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扶持和服务体系

政府应积极推进和落实旨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相关服务体系;地方政府要改变偏重大企业的税收,而忽略中小企业对就业、对财富的分配等的积极促进作用,积极鼓励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发展针对集群的专项发展基金、成立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机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等。

3、壮大集群核心企业

重点支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内核心企业发展,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核心主体,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发挥其在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作用,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同时加强跨行业和跨区域的融合,使之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

4、加快品牌特别是名牌的建设

上一篇: 高中语文必背基础知识 下一篇: 专项审计和年度审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网站地图